近几天,想必大家都接到了运营商的短信通知,可以查询自己近期都到过哪些省市。
要不是这次疫情,还真意识不到,原来国家这么了解我……然后同时也泛起一丝侥幸心理:嗯,只掌握到省市。再具体的,比如去过哪个区县、街道、乡镇,总不知道了吧?简单科普下。手机收发信号,是通过就近的基站中转的,也就是说,可以通过基站来框定手机的大概位置。比如,你到了燕郊,手机信号就近连接了燕郊的基站,这时通信公司就知道你来到地界儿了,于是给你发短信“河北欢迎你”。而截至2018年底,我国共有六百多万个基站(现在肯定更多),平均差不多每方圆一公里就有一个基站。城市里则更加密集,差不多每方圆三五百米就有一个。这就意味着,通过基站,足以把你的实时位置信息掌握到小区级别。因为手机搜索信号时,能从周边的好几个基站中匹配一个信号最好的。这样一来,就相当于手机与周边的几个基站都建立了联系。
这还是完全没动用卫星通信、仅靠常规手机信号就实现的定位。明白了吧,理论上讲,别说你去过哪个区县哪个片区了,就连钻过哪条小胡同、光临过哪家理发店、甚至进过谁家房子,只要想掌握,都能掌握得一清二楚!这样看来,以后再干坏事,哦不,再干需要保密的事,就干脆别带手机了!
当前,我国已经安装有数以亿计的监控探头,并且近几年还将继续上一大批高清化、智能化的新装备。事实上,五年前就有官方报道,到2020年,我国将“实现公共安全视频监控的全域覆盖”。
虽然这事儿比较保密,不过公开资料还是有一鳞半爪的显示,比如你可能多少听说过一点的“天网”、“雪亮”、“海燕”、“天眼”……这些摄像头协作配合,共同布下了一张致密之网,全天候全方位地注视着视线内的城市、乡村、道路、楼宇……也就是说,只要你出门,基本就处在无处不在的视频监控覆盖之下,各种行踪都一览无余地被掌握。不必怀疑那些远远挂着的小探头能否把你照清楚。据《新晚报》公开报道,哈尔滨在2015年安装的超远高清探头,能把距离5公里的行人都看得清清楚楚。这是不分白天黑夜的。光线太差?没问题!黑光摄像头能在伸手不见五指的夜里精准看到你;光线太强?也没问题!大灯抑制摄像头能在睁不开眼的强光下把你轻松认清。并且认清楚的,可不止是你的面容相貌,更包括你的体态动作。监控系统是高度智能化的,可以构建行人姿态分析模型,判断出行人是否有快速运动、打架斗殴、驻足禁区等异常行为,并向后台报告。
也就是说,在无所不在的系统面前,不仅你“去了哪儿”保不了密,连“干了啥”也尽在掌握。而一旦被发现干了坏事,就会受到监控系统的关注,还可能导致你各方面的情况被起底,乃至曝光。比如,现在有些城市推出的行人闯红灯曝光处罚,就是用监控系统来识别闯红灯的行人,从数据库中关联出此人的头像、身份证号、地址等信息,在路边的大屏幕上曝光显示。
这里面的隐含逻辑,是堪称黑科技的超级人脸识别。别管你是正的、侧的、静止的、运动的,监控系统都能运用识别能力极高的算法从大数据中对比辨识出来。也就是说,在监控系统面前,别说“去了哪儿”、“干了啥”,连“你是谁”、“你做过什么”都没有秘密可言。邪恶地想一想,如果出门就戴上墨镜口罩,或者再换个发型,甚至做个整容,这总可以逃避监控了吧?嗯,这些方法对古代的张贴布告、画影图形倒是有效。但在监控探头下真不好使。要知道,现在的监控系统对人的识别,有着超乎想象的深度学习能力。它能多维度地提取出人的面部细节特征、习惯动作特征、步态体态特征,然后模拟出时间变化、场景变化、光线变化、视角变化、衣着变化等状态下的景象。
可能你改装易容得亲妈都认不出来,但监控就能认出来。比如看张学友演唱会的逃犯,以及北大弑母案嫌疑人吴谢宇,都经过一定程度的易容,但都在监控识别技术面前折了。有位外国记者对此先进技术颇为好奇,想试验一下效果。于是,他让警方把自己列为嫌疑人来抓捕,然后换服装、戴墨镜、躲躲藏藏地出现在街上,看会不会被发现。结果仅用了7分钟,监控系统就通过人物识别、行动跟踪、轨迹预判,把他的位置报告给后台,警方直接精准赶到,按图索骥就把这哥们“抓获”了。
所以说,生活在如此科技智能的环境中,咱们也就别琢磨“为什么我的行踪被掌握”之类问题了。说真的,这里面不存在“能不能掌握”的疑问,只需看“想掌握什么”的决定。